|
|
 |
相關文章 |
 |
|
|
|
|
 |
傾聽--讓老師更美 |
熱 |
|
傾聽--讓老師更美 |
|
作者:溫嶺學生… 文章來源:www.mudamusic.com 點擊數: 更新時間:2009/1/2 22:56:01  |
|
|
:本站原創 點擊數: 更新時間:2008-8-4
學生的心目中,教師是道德的化身,人類的楷模,他們總會把自己喜歡的老師看成學習的榜樣,心中的偶像,所以教師的形象至關重要。如今,新課程培訓提出的一個新名詞——有效傾聽,為樹立良好的教師形象提供了一個新的切入點。 一、有效傾聽可以讓教師成為和善的朋友 心理學研究表明:喜歡別人聽自己講話乃是人所共有的一種基本需要。隨著課堂主體性,自主性的不斷增強,學生質疑、反駁、爭論的機會大大增加,這一切都需要教師學會傾聽,成為學生忠實“聽眾”。課堂教學中,教師充分相信學生,放手讓學生發言,最大限度地在時間上、空間上給學生表達自己觀點的機會。無論是好學生還是差學生;無論是說對了還是說錯了;無論是說得清楚明白還是語無倫次,教師始終以濃厚的興趣,專注地傾聽,沒有半點不耐煩,更不打斷他們的發言。學生感到自己語言的魅力,最終將做出更完美的答案。同時,在傾聽的過程中教師善于發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,不斷鼓勵他們,用親切的眼神、細微的動作、熱情的贊語表現出對學生及其所講內容始終如一的濃厚興趣,試問教師以這種和善的“朋友”的身份出現在課堂,學生怎么會不喜歡呢?師生心靈間的差距縮短了,一種親切感便會在師生之間油然而生。學生對教師心悅誠服,教育即會事半功倍。 二、有效傾聽可以讓教師成為聰慧的醫生 心理學研究表明:人在內心深處,都有一種被別人了解,被別人關愛的渴望。一名教師要對孩子進行有效的教育,如果像心理醫生那樣具備敏銳的分辯能力和細致入微的觀察能力,就能夠迅速準確地從學生發出的各種聲音中判斷出他們在想什么?為什么這么想?有什么疑惑?存在什么顧慮?進而深入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。如果學生因為有所顧慮或表達能力的差異,有意、無意地掩蓋或漏掉了部分內容和細節,教師在傾聽中認真揣摸、分析其表達內涵,正確推斷出學生的“弦外之音”,聽明 “話外之意”,就可真正理解所講的內容和意思。對于學生回答錯誤的地方,教師方可正確判斷、分析錯誤的原因,因勢利導及時糾正,在教學上做出適當、及時的反應和調整。同時,學生也會因為教師善意的、會心的理解而倍覺高興,對自己充滿信心,真正意識到自己作為一個人而不是作為一名學生的尊嚴和價值,繼而與教師建立更深一步的交往關系——思想上的交往。 反之,如果教師對學生的發言不加辨析,盲目鼓勵,看似對學生發言的尊重,實則是一種極大的不尊重。記得同事講,一位實習教師在教學《角的初步認識》時,教師請學生說說生活中哪里見過角?學生有的說“國旗上有角”,有的說“紅領巾上有角”,有的說“門上有角”……學生發言愈來愈踴躍,教師是喜形于色。后來,有個學生說“五角的硬幣上也有角”,此時教師沒有分析、判斷,反而仍舊一味鼓勵:“同學們的生活經驗可真豐富,說得非常棒!”這樣的教學活動無疑給教師形象帶來了負面影響,對學生今后成長也是極大地不負責任!教師應為“理解”而傾聽,而不是為“表演”而傾聽,我們讓學生得到適當的關注,能夠暢所欲言,也應讓其明確對錯,健康成長。 三、有效傾聽可以讓教師成為慈祥的長者 “風流不在談鋒健,袖手無言味正長!庇行У貎A聽本身就是一種教育,充滿真誠、耐心的傾聽,即使你沒有給予對方幫助,也會因為愛心的存在,使他的心靈獲得十分豐厚的精神饋贈。 美國著名主持人林克萊特在節目中訪問一位小朋友,問他:“你長大后想當什么呀?”小朋友天真地回答:“嗯,我要當飛機駕駛員!”林克萊特接著問:“如果有一天,你的飛機飛到太平洋上空,所有引擎都熄火了,你會怎么辦?”小朋友想了想,回答道:“我先告訴飛機上的人綁好安全帶,然后我系上降落傘,先跳下去!碑敩F場的觀眾笑得東倒西歪時,林克萊特繼續注視著這個孩子,沒想到,孩子的兩行熱淚奪眶而出。于是林克萊特問他 “為什么要這么做?”孩子激動地說:“我要去拿燃料,我還要回來!我還要回來!”林克萊特與眾不同之處在于他能夠讓孩子把話說完,并且在現場的觀眾笑得東倒西歪時,仍保持著傾聽者應該具有的一分親切,一分平和,一分耐心,讓這名小朋友最善良、最純真、最清澈的心語能夠向世人展露。 作為教師,在傾聽學生發言時我們像長者那樣以一顆充滿寬容的愛心,用雙耳滿懷期待地迎接來自學生的“渴望”,往往會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獲。一次做分數應用題,有一道題是這樣的:“一項工程,甲單獨做需要6天完成,問幾天能完成這項工程2/3?”集體交流時,同學們說出了準確做法:“2/3÷1/6”,后來我問有沒有其他方法?一位平常成績很差的同學舉起了手,我讓他發言,有的同學甚至在偷笑,當他說出做法為:“6×2/3”,[1] [2] 下一頁
|
|
|
篇錄入:admin 責任編輯:admin |
|
|
上一篇篇: “科學+愛”的班級管理 下一篇篇: 后進生需要“對癥下藥” |
|
|
【字體:小 大】【發表評論】【加入收藏】【告訴好友】【打印此文】【關閉窗口】 |
|
網友評論:(只顯示最新10條。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,與本站立場無關。 |
|
|
|
|
|